确诊超4000例!基孔肯雅热持续升温,卓诚惠生核酸+测序整体解决方案助力疫情防控!
7月27日,广东省疾控局发布
“广东省基孔肯雅热监测信息”
2025年7月20日0时至7月26日24时,全省新增报告2940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未报告重症和死亡病例。病例分布在佛山2882例,广州22例,中山18例,东莞、珠海、河源各3例,江门、阳江、肇庆各2例,清远、深圳、湛江各1例。 截至7月26日24时,今年全省累计报告4824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均为轻症,无重症和死亡病例报告。目前,已治愈出院和解除医学观察3224例。 国家疾控局近日派出工作组赴佛山现场指导,国家疾控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广东省基孔肯雅热疫情仍处在高位平台期,疫情形势还相当严峻。 此外,世界卫生组织25日警告,基孔肯雅热病毒正在全球多地扩散,已有119个国家报告病例,约550万人面临感染风险。 持续升温的基孔肯雅热疫情,到底是什么?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热病毒引起的急性蚊媒传染病,主要通过伊蚊(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叮咬传播,咳嗽、打喷嚏、聊天及其他日常接触不会引起感染。基孔肯雅热感染者多为轻症,症状以突然发热和关节疼痛为主。
基孔肯雅热症状以发热、关节剧痛和皮疹为特征。名称源自非洲土语,意为“弯脊之痛”,形容患者因关节剧痛弯腰蜷缩的姿态。
被带病毒的蚊子叮咬后,病毒在体内潜伏期通常为3天至7天(最短1天,最长可达12天),随后可能突然发病,出现典型的“热-疹-痛”三联征:
突发高烧:体温可高达39°C+,可能持续1-7天。部分患者会出现“双峰热”,即退烧后再次发热。 明显关节疼痛:这是基孔肯雅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特别是手指、手腕、脚踝和脚趾等小关节会出现剧烈疼痛和肿胀,可能持续数天甚至数月。 皮疹:约80%的患者在发热后2-5天,面部、四肢甚至手掌脚底会出现红色斑疹或丘疹,常伴有瘙痒。 此外,还可能伴随头痛、恶心、呕吐、肌肉痛、结膜炎等症状。
新生儿、65岁以上的老年人,特别是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是基孔肯雅热重症发生的高风险人群,一旦感染后容易出现并发症,需要及时就医。 基孔肯雅热的实验室检测和病原学监测
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了《基孔肯雅热防控技术指南(2025版)解读》,详细阐述了实验室检测技术要求。
为了解基孔肯雅病毒遗传多样性及传播特征,伊蚊媒介生物带毒率和病毒载量,评估疫情扩散范围,开展实验室检测,包括核酸检测、病毒培养分离、基因组序列测定分析和血清特异性IgM、IgG和中和抗体检测等。 一般发病后7日内在多数患者的血清中可检测到病毒核酸。冻存伊蚊标本也可进行基孔肯雅病毒核酸检测。可采用RT-PCR和Real-time RT-PCR等核酸扩增的方法检测。 常用Vero、C6/36等敏感细胞系开展病毒分离,分离物可以免疫荧光法或核酸检测进行鉴定。 患者血清中分离到基孔肯雅热病毒和/或检测到病毒核酸后,可确诊基孔肯雅热病毒感染。 包括病例监测和媒介伊蚊监测,报告病例的医疗机构、县级疾控中心负责采集输入病例和本地病例急性期的血清样本,发生基孔肯雅热本地传播疫情时,采集伊蚊的样本。 (1) 病毒核酸检测。境外输入病例应尽量全部采集样本。本地病例按以下要求采集:当病例数量少于20例时,应尽量全部采集;介于20—100例之间时,采集样本数不低于20例;超过100例时,采集样本数不低于病例数的20%。 (2) 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析。选择不少于20%的核酸检测阳性样本开展病毒E2和E1蛋白编码基因序列或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和分析,本地传播疫情样本选择,应兼顾不同时段、不同地区样本,优先选取首例本地病例样本。 不具备基因测序条件的县级疾控中心,应将标本送至地市级或省级疾控中心进行检测。省级疾控中心及时汇总将病毒基因组序列上传至"病毒病病原监测预警系统"(https://www.ivdcvma.cn)。
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防蚊隔离)、早处置,是防止媒传病疫情传播扩散的核心!卓诚惠生深耕疾病预防与控制领域十余年,拥有丰富的基孔肯雅热及其他媒介传播病原体的检测解决方案。
图:蚊子媒介传播的疾病清单
面对此次突如而来的基孔肯雅热疫情,卓诚惠生突破传统方法局限,以实时荧光PCR核心技术为基础,推出高灵敏、高特异性的核酸检测试剂盒。同时还可提供登革热和基孔肯雅探针捕获试剂和宏基因组建库试剂盒,为媒介性传染病中的病原溯源和未知病原体鉴定提供可靠的检测方案。